什麼是瑜珈?
Yoga(瑜珈)是源於梵文字根yui,意即綁住、結合、套上軛、將人的注意力導向專注、使用與應用。瑜伽亦指和諧或融合。在艾揚格《瑜珈之光》 一書中提到,「瑜珈為的不是暴食,不是絕食,不是貪睡,不是不睡。藉由有節制的飲食與休息、規律的工作、控制睡眠與清醒的時間,瑜伽會消滅所有的痛苦。」《加德奧義書》(Kathopanishad)描述瑜伽︰「當所有感官活動靜止時,當心靈平靜時,當智能不受攪擾時——智者說︰然後,就達到更高的境界。這種持續穩定地控制心智與感官的方式,就是瑜伽。達此境界者即可不惑。」
瑜伽練習前,你一定要知道:
每一個人、每一天的身心體能狀況都不一樣,就算是已經熟練的體式動作,在身體疲累時做不到也是常有的事。再加上天生的柔軟度&骨架結構、姿勢體態、本身的運動習慣、生活作息各不相同,練習瑜伽時,本就不應要求所有人都完成同樣強度的動作。瑜伽老師常說:「不要和別人比較,做自己能做到的動作就好。」
柔軟度不是必要條件,簡化強度不是偷懶。
伸展,適度有感最剛好。
在自己能做到的動作範圍內練習。
不勉強、不比較、不受傷,才能真放鬆。
導致瑜珈練習分心的13個狀態
時常練習瑜珈的人肯定也會遇到分心的狀態,怎麼樣都提不起勁,或是動作無法到位,艾揚格《瑜珈之光》就提到,導致瑜珈練習分心的13個狀態。
疾病(Vyadhi),生病會干擾身體的平衡。
昏沉(Styana),對工作倦怠或缺乏興趣。
懷疑(Samsaya),疑慮或猶豫。
放逸(Pramada),冷淡或不在乎。
怠惰(Alasya),懶惰。
不節制(Avirati),滿足感官享受,官能物所激起的欲望佔據了心靈。
錯誤觀念(Bhranti Darsana),錯誤或沒價值的知識、幻覺。
基礎不穩(Alabdha Bhumikatva),無法貫徹或集中精神,以致於無法看見真實。
退步(Anavasthitattva),在長久練習後萌生無法持續專心的現象。
憂傷(duhkha),痛苦或不幸。
絕望(daurmansya),失望。
身體激動(angamejayatva),身體的顫抖。
呼吸不順(svasa-prasvasa),不順暢的呼吸。
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瑜珈練習?
瑜珈派系百百種,融會貫通之後,其實主要還是挑選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方式,不論是空間、音樂、動作,只要著重於當日身體所需即可,也可找個線上或 app 課程來引導。
Yoga(瑜珈)是源於梵文字根yui,意即綁住、結合、套上軛、將人的注意力導向專注、使用與應用。瑜伽亦指和諧或融合。在艾揚格《瑜珈之光》 一書中提到,「瑜珈為的不是暴食,不是絕食,不是貪睡,不是不睡。藉由有節制的飲食與休息、規律的工作、控制睡眠與清醒的時間,瑜伽會消滅所有的痛苦。」《加德奧義書》(Kathopanishad)描述瑜伽︰「當所有感官活動靜止時,當心靈平靜時,當智能不受攪擾時——智者說︰然後,就達到更高的境界。這種持續穩定地控制心智與感官的方式,就是瑜伽。達此境界者即可不惑。」
瑜伽練習前,你一定要知道:
每一個人、每一天的身心體能狀況都不一樣,就算是已經熟練的體式動作,在身體疲累時做不到也是常有的事。再加上天生的柔軟度&骨架結構、姿勢體態、本身的運動習慣、生活作息各不相同,練習瑜伽時,本就不應要求所有人都完成同樣強度的動作。瑜伽老師常說:「不要和別人比較,做自己能做到的動作就好。」
柔軟度不是必要條件,簡化強度不是偷懶。
伸展,適度有感最剛好。
在自己能做到的動作範圍內練習。
不勉強、不比較、不受傷,才能真放鬆。
導致瑜珈練習分心的13個狀態
時常練習瑜珈的人肯定也會遇到分心的狀態,怎麼樣都提不起勁,或是動作無法到位,艾揚格《瑜珈之光》就提到,導致瑜珈練習分心的13個狀態。
疾病(Vyadhi),生病會干擾身體的平衡。
昏沉(Styana),對工作倦怠或缺乏興趣。
懷疑(Samsaya),疑慮或猶豫。
放逸(Pramada),冷淡或不在乎。
怠惰(Alasya),懶惰。
不節制(Avirati),滿足感官享受,官能物所激起的欲望佔據了心靈。
錯誤觀念(Bhranti Darsana),錯誤或沒價值的知識、幻覺。
基礎不穩(Alabdha Bhumikatva),無法貫徹或集中精神,以致於無法看見真實。
退步(Anavasthitattva),在長久練習後萌生無法持續專心的現象。
憂傷(duhkha),痛苦或不幸。
絕望(daurmansya),失望。
身體激動(angamejayatva),身體的顫抖。
呼吸不順(svasa-prasvasa),不順暢的呼吸。
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瑜珈練習?
瑜珈派系百百種,融會貫通之後,其實主要還是挑選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方式,不論是空間、音樂、動作,只要著重於當日身體所需即可,也可找個線上或 app 課程來引導。